最近有好些孩子们在学习代名词及拥有的概念,这是在我们教案上从一到两岁就开始需要学习的。
在我们的教案的认知发展上1至2岁的目标就有“认识与自己有关的事物”辨认说出自己的名字及辨认属于自己的物件等。首先我们的孩子需要知道自己的名字,别人在喊他的名字时需要有回应,要明白这是在叫我。这是一直需要教我们的孩子,再就是可以自己知道自己教什么名字,并能说出来,这对有口语的孩子,训练一段时间基本可以做到。对于无口语的孩子也需要教会他们用其他方式来表达,比如肢体,还有更好的AAC。
接下就是学习辨认自己的物件了,要学会认识自己的物件。怎么教辨认自己的物件,老师和家长也基本都有用一些方法。比如在学校里引导孩子在班级所有小朋友的物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物件,像书包、衣服、喝水的杯子等。在个训里也可以和老师的物件放在一起,并找到自己的。在家中,自己在家人的物件中找到自己的物件。这看起来好像并不难,对于一些能力适中的孩子都可以很快学会。他们会拿自己的杯子喝水,会背上自己的书包,也会穿上自己的鞋子。他们完全学会了吗?其实并不是这样,举个例子:我们班在一次穿袜子中,其中一个小朋友穿错了,接下来好几个小朋友都穿错了。你穿了我的,我穿了他的,一连串下来基本都错了。有些袜子的花纹颜色有些像,可能会有些混淆,但每个孩子都不认识自己的袜子吗?这不一定,有可能其中一个孩子因为相像的花纹穿错后,第二个孩子没找到自己的袜子也就随便的穿了一双类似自己的袜子。接下来大家也都穿错了。因此看来学习辨认自己的物件中,这些物件在家里都对比很大,毕竟大人的物件和孩子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在学校里也都有好多的视觉提示,比如照片、篮子等。说到底也就是孩子们学习的还不够透,他们需要学会不只是在家中和学校辨别自己的物件,更要知道在一个公共场合怎么去辨别,对于类似的物件,怎么才能分辨出自己的,更上一个层次的别人有没有错拿自己的物件。这样看来,辨别自己的物件并不是那么简单教的,需要各种生活的泛化。
连着语言表达1至2岁中就是学习“拥有”的意思,“我的”“XX的”首先孩子需要知道的就“我”这个词,自己说出来就代表着自己,要和自己的名字画上等号。接着就是“XX的”,在学习“拥有”时,大多都会和孩子一起分物品,比如分给老师,这就是老师的,分给自己,就是我的。好多小朋友在课上都会表达出:这是老师的,这是我的,这是妈妈的等。都说的不错,也都分的很好,看似学的好像还可以,但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明白什么事“我的”什么是“XX的”再举个例子:我们班的茜茜,学习能力在我们班还是挺不错的,(上次的袜子事件她穿的就是对的),她辨认自己的物件可以在众多相像的物件中找到自己的,但在“拥有”的概念中就有些混肴。一次城城分了自己盒子中的一块苹果给茜茜,茜茜很喜欢。第二天茜茜就直接的在城城的盒子里拿了一块苹果吃,她并不明白这个苹果是城城的,别人的,不可以随便吃。她只是觉得第一天我可以吃,第二天这个苹果我也可以吃。这证明了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上很不会泛化,很多容易记住背出来。
在我们孩子学习的过程需要不停的泛化,练习,给予孩子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学习,已达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