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3日,我开始了为壮壮小朋友进行一周一次的个别化训练。当时能够进行一周个训的孩子都是总体发展程度比较好的,能够进入正常小学进行融合教育的,每周一次的个训主要是为了教给家长在家庭训练的方法。而壮壮却是一个中重度的孩子,感统失调严重,情绪、行为问题也影响着他无法安静的坐下来上课。认知、语言的能力在1-2岁,认识物件名称对他来说也非常困难,起初按照总计划进行的训练并不太顺利。当我陷于被孩子的各种具体问题所困扰的时候,不得不思索:到底为了什么而训练?最终要改善孩子的什么呢?只有明确了训练的目标,才能找到训练的方向。
甄岳来老师提出:“以孤独症儿童社会性发展为主线,以家长为主导,以家庭为核心,在生活中训练,在训练中生活。”将“社会性”作为目标,判断教哪些东西对孩子的康复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有价值的,围绕着目标选择了最应该、最值得教的内容后,接下来才是用什么方法教。
以“家庭生活自理”作为壮壮的康复目标,先解决影响他进入社会的问题。如上厕所的问题,先帮助壮壮建立起要小便去厕所的意识,全家统一做法,不能随意的在花坛等厕所以外的地方大小便,以免使孩子产生混乱;壮壮去厕所时会边走边脱裤子,需要家长辅助提着裤子,告诉他只有到了厕所里面才能脱下裤子。通过日常的结构化程序,建立起小便与厕所的联系后,再教他学习主动表达如厕的需求。
为了能使壮壮理解每天的活动安排,帮助他稳定情绪,妈妈积极的配合,在家里开始使用结构化。基于壮壮对物件名称的学习困难,使用结构化时先用实物的模型来作为提示。壮壮每天在家里还会固定时间完成个人工作,来提高独立能力。妈妈制作了一本可随身携带的册子,能够随时拿出来给壮壮看,接下来要去哪里干什么,壮壮的情绪也稳定多了。
学习物件名称时先用壮壮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食物或玩具,让壮壮先去体验这个物件,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玩一玩,告诉他这是什么。日积月累,终于由量变产生了质变。壮壮对物件名称的认识终于有了突破,妈妈还会带他到超市去认识不同款式的物件,壮壮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意识地指认,不断进行泛化学习。
壮壮的进步源于妈妈的改变,能够正视孩子的问题,积极配合老师一起努力。“老师不能代替家长,教育机构不能代替家庭,家长可以在教育机构获得帮助、指导,但是最终帮助孩子的还是家长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