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是同一时间,微信上收到两个大孩子妈妈的消息,一个是来向我报喜,孩子考进他对口的初中理科班,妈妈是喜极而泣,用熬过小升初来形容自己的心情,总算是松一口气的来通报一声好消息;另一个妈妈是孩子进入了青春期,有很多的情绪问题,妈妈也陷入在纠结自责中,整夜整夜的不睡,问我该怎么办?
大家一看就看得出来,第一个孩子程度肯定不错,不然是不可能进入小学,考进初中。第二个孩子的程度就比较重些,这在他们早期的时候就很明显。第一个孩子从小就没有语言问题,很早就开口了,教他东西也比较快就能掌握,但还是会有些刻板、固执及情绪转换上的问题。我至今还记得妈妈刚来青聪泉时曾对我说的那句话,她说陈老师,当精卫中心的医生告诉我孩子得了自闭症时,我真恨不得带孩子跳楼。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有了明显的进步后,妈妈开心的又说,还好没跳楼啊,我的孩子是有希望的。这些话至今历历在目,今天他们母子能一起实现这个目标,如果回到十年前,那简直是不敢想,真的是可喜可贺。可是妈妈在和我报喜时,我的眼前却依然是浮现出未来他们可能会碰到的各种困难,在稍微祝贺了她几句后,我又开始给她提醒。
我常说我平时做的最多工作就是敲警钟。对中重度的孩子要敲,对轻度的孩子也要敲,目的是为了让妈妈能更加清醒的看到未来可能会浮现的障碍。我对妈妈说“成绩不是很重要,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更重要哦!”,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因为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会更加遇到人际关系和社交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即使是轻度的孩子,因为他与生俱来的特征,也一定会碰到各种困难。比如他们听不懂同伴间互相的玩笑,不明白一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而他们的思维却是单线条的,和同伴间谈论的话题往往是仅限于自己的兴趣,他们的刻板、固执、冲动的性格特征在同伴面前也会让人觉得颇为怪异,如果这个时候没有遇到温暖、包容的团队氛围,或者家人和自己本身也是完全没有做好接纳自己的准备,而是一味责怪环境,埋怨外界不给予包容理解,那么事态可能就会往不好的方向发展。我们知道一个普通人如果长期处在压抑、愤怒的状态里,心理也会出问题。
轻度或亚斯的孩子在这个阶段其实是蛮难熬的,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和别人的区别,也能从别人的眼神和反应里读到一些讶异,只是单方面要求他们提高社交技能远远不够,如果这个时期的家长只注重学业,忽略了他在这个阶段的心理压力,可能就会有更多的问题发生。因此我要给妈妈一些提醒,孩子能到这个程度,已经非常不容易啦。孩子的智力没问题,程度也很轻,肯定是幸运的,可是接下来,要甚至比小时候更加坦然的去面对他的自闭症特征,你越接纳他,你就越能理解他,在他出现问题时,可以站在他的角度去尽量起到协助的作用。青春期本来就是挺难熬的,敏感、冲动、易怒,再加上与生俱来的自闭症特征,会让我们的星宝更为不容易。他也会渴望同伴友谊,渴望被理解和接纳,及早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找到那个与众不同的答案,会大大缓解他的心理焦虑。
而中重度的孩子们,如果早期没有建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目前也没有更多的社会资源给予他们帮助,如果求学路又断了,孩子一直蜗居在家,父母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层出不穷的行为问题,双方的情绪都会不好了。焦虑、强迫,蛮不讲理,甚至暴力,都会时有发生。家长会纠结是否要使用药物,可是等真的用了药后,又会觉得是药物导致了孩子的情绪问题愈发严重,这个时候,孩子、父母都会陷入到绝望之中。真的就毫无希望了吗?并不是这样,的确是要比早期就能清醒的认识和干预艰难很多,但这个时候父母还算年轻力壮,还是来得及重新回到原点,一起来学习重视和规划孩子的未来。比如孩子有生理上的问题,睡眠问题,焦虑症严重的,就应该求助医生,如果你介意药物的副作用,可以服用一些保健食品,我之前听台湾长庚儿童医院原儿童心智科主任吴佑佑医师推荐过一款纯天然从植物中提取的保健食品,叫”GAMA”, 有抗焦虑助眠的功效,没有副作用。另外要带孩子去做一些器质性排除检查,比如青春期里会有孩子并发癫痫,如果孩子有失神、不可控制的尖叫,都有可能是大脑放电,基本检查排除这些因素是必要的,这样早发现早治疗,家长也好提前做好预防工作,这个时候当然是要用药,千万不能讳疾忌医。
但同时也有一些孩子是因为早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人的照养方式比较宠爱,一味顺从,这个时候人高马大了,他会发现自己力量增加,而更加的我行我素。当他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夸大他的冲动、固执,同时又因为无法理解为什么不能满足的条件限制,而大哭大闹,一发不可收拾。比如我们的孩子常有的迷恋某件物品这个特征,《金星秀》里曾提到的一个孩子迷恋钱包这个行为习惯,如果在早期我们还有机会和时间去矫正或转移,但等他人高马大了,上车就拿人家钱包,不挨打才怪呐。这些都是可以在早期就引起重视的,即使到了孩子半大不小时,也还来得及采取措施。吴医生曾和我举过一个例子,有个从小就喜欢看别人袜子的孩子,有一次也是在公车上,因为纠缠着一个女生要看人家袜子,被送进了警署,从此以后他就再也不要看袜子了,这说明他是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关键是之前没有给过他后果。
再来说说爸爸的重要性。早期忙于工作没有投入太多时间参与到孩子康复训练的,到了这个时候父亲重心要回归家庭的概率要提升很多,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时候妈妈的体力已经是跟不上孩子了,父亲不得不来介入。那么还是那句话,与其后期不得不的介入,不如早期和妈妈一起齐心协力,共同配合,把孩子的能力提升到最高水平,也是妈妈心理的坚强后盾,一家人才能其乐融融,共同把未来建设好。
轻度,重度,都有一条艰难的路。早期干预只是这条路的起点,基础很重要,但是方向更重要,前人已经为我们揭开了前路的坎坷,期待更多的小年龄孩子们能在这些经验教训上打下扎实的基础,有更好的未来!